搜索
普学网 首页 阅读答案网 查看内容

我的祖国阅读答案

2024-3-11 16:25| 查看: 9

我的祖国
张海迪
祖国是什么?也许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问过的。我很小的时候,也问过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告诉我,中国就是我的祖国。
可是祖国的概念在我幼小的心中依然模糊,直到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片中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从此我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还有那些勤劳善良、热情真诚的人们。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驶过黄河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从天而降,奔向远方……那一刻我发现,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
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生活中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缥缈的星空。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是我感受温暖与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当我在欧洲学习和工作期间,祖国更是我常常魂牵梦萦的地方。每当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仿佛黄河汹涌的涛声就在耳畔……
远在他乡更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逶迤而下,不舍昼夜,奔向大海;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任凭狂风把头顶的雪雾吹向天边;太平洋的波涛轻轻拍击着宝岛的礁岩,仿佛在亲密地和大陆喃喃私语……
祖国的历史悠久绵远,就像黄河、长江,历经千年风雨,千回百转,一往无前。回望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亿万次锤炼的民族精神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傲然挺立,气冲霄汉。
当孔夫子面对流水感叹生命的消逝,屈原忧国忧民抚剑悲吟,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已经被注入了永恒的力量——信仰、责任、关怀、无私。
当李白畅游山水、纵情高歌,杜甫执笔沉思、仰天悲唱,他们给中华民族的子孙留下的,不仅是光焰万丈的诗篇,而且是传承千载的精神——激情、想象、热爱、博大。
当李清照悲切吟哦,岳飞怒发冲冠,他们让我们记住的,不是仇恨,不是抱怨,不是叹息,不是畏缩,而是坚韧无畏、勇往直前的宝贵品格。
我们有无数的词语赞颂先辈们在民族灵魂中熔铸的崇高、坚定、克己、宽容、和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我们的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瑰丽词句,是一个民族的宽广胸怀,也是我们今天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念支撑!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耳畔仿佛又听见了那支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张海迪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著名人物?仿照文章中的句式说一说。

参考答案:
1.张海迪是个高位截瘫的女子,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全国青年学习的楷模。她身残志坚,用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与疾病作斗争,并自学外语、著书。
2.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十分悲伤,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天下乌鸦一片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依旧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了,剩下这个母亲一天到晚坐在坟边痛哭。
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过泰山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孔子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起来,让学生子路上前去打听,他在一旁仔细倾听。
子路问:“听您哭得这样的悲伤,您一定有十分伤心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里来的,住在这里好多年了。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里,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心的事呢?”说完又大哭起来。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这个母亲忍住哭声说:“我们无路可走啊。这里虽有老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里很多人家和我们一样是为了躲避暴政才来的。”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他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使穷苦人走投无路,他们宁可生活在猛虎威胁的环境中,也不愿生活在暴政的统治下。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皖ICP备2022017256号|普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