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历史 安塞腰鼓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据当地的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为与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用于军事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百姓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节日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与安塞县相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经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砖是宋代烧造的。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做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抬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打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其动作颇似今天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为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传遍中华大地。1951年,安塞腰鼓到北京演出,演出期间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们传授了腰鼓技艺。1952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中国青年文工团表演的安塞腰鼓获得金质奖章,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你还了解哪些民间曲艺形式?查一查资料,说说它们的由来。 参考答案: 粤剧、黄梅戏、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上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