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三首诗都描写了乡村儿童的生活,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特点。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前两句可以语速 稍快些,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后两句可以语速稍缓,读“学种瓜”时语调微微上扬,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朗读《稚子弄冰》时,可边读边想象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心理活动,试着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情绪的变化。朗读《村晚》时,前两句可将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中的“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 (2)背诵课文。 背诵这三首古诗时,可以先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还可以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出来。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句的体会,自然而然就可以背诵下来了。 (3)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默写时,要注意“杂”字的下面不要写成“木”;“昼”字的下边是“旦”,不要写成“亘”;“耘”和“耕”左部都是“耒”。另外,词语“桑阴”不要写成“桑荫”。 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读完这两句,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天真、懂事的孩子看见大人都在忙碌,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他们来到桑树下挖好小坑,笨拙地学着大人撒上瓜种,盖上土。他们弄得满身是泥,小脸儿上也都是土,感觉十分天真可爱。“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读完这两句,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寒冬的早上,一个小孩子早早起床,来到院子里,满心欢喜地将昨天夜里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轻轻取出来,又用彩色的丝线小心地穿过冰块,把冰块提在手中当作钲来敲打。小孩子在“脱晓冰”时的满心欢喜,“穿”丝线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活泼可爱。“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读完这两句,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落日的余晖中,一个牧童悠闲自在地横坐在牛背上,手中拿着一支短笛,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小曲,老牛慢悠悠地走着,边走还边甩着尾巴,仿佛在给小男孩的笛声打拍子。从中可以感受到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3.选做: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繁忙的景象。天刚蒙蒙亮,男人们就戴上草帽、扛着锄头来到田间除草,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中午,虽然太阳火辣辣的,男人们汗流浃背,但是一想到秋天五谷丰登的景象,他们干起活来更有劲儿了,心里也甜滋滋的。男人们下地后,女人们也没闲着,打扫庭院、照料牲畜、看管孩子,忙完了这些事情后,就坐在纺车前,开始纺线。那“吱呀吱呀”的歌声一直唱到傍晚。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果然如此。你瞧,那些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在一起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一个播种,一个填泥土,一个浇水,像模像样的。人们匆匆吃过晚饭,又干起了搓麻线的活儿,一直忙到月明人静的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伴着一阵阵虫鸣,进人梦乡。 《稚子弄冰》 清晨,太阳刚露出头,小男孩就起床了。只见他六七岁的模样,头发乱蓬蓬的,身穿小红袄,急急地奔向院子里。那里藏着铜盆,冻了冰块。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眼前。“大功告成!”小孩子高兴得差点儿蹦起来。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手提起冰块,一手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那悦耳的声音犹如玉磬,穿过树林在回响。小孩子被这美妙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舞,不亦乐乎。也许是敲得太得意了吧!忽然,冰块从他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小孩子手中空留着五彩线,懊恼地望着地上的碎冰。 《村晚》 碧绿的青草在满溢的池塘边摇曳,远方青山衔着落日映在一片清凉的波光之中。远处,有一个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正走在回家的途中。他手中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虽然不成曲调,但那悠扬的乐声能传得很远很远,仿佛连小鸟也随着他的乐声翩翩起舞了。 |